Sunday 27 February 2011

陳奕迅【Stranger Under My Skin】繼續尋求突破


【Stranger Under My Skin】是陳奕迅近期兩隻「上山、下海」EP中的「下海」篇,封面已暗示這次的風格將會比之前少一份朦朧感,題材上更見黑暗。若【Taste the Atmosphere】給聽眾的感覺是被和風吹過身上,聽著搖擺的稻草催眠般沙沙作響,那麼【Stranger Under My Skin】就是在黑夜中站在徹底冰冷的浪花裡,感受寒意從雙腳蔓延到大腿,身軀,直達心臟。

從陳奕迅最近的歌曲不難看出,他的曲風越來越偏離流行K歌的安全範圍,正嘗試演繹更多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。這次EP以激昂的《六月飛霜》為首,無論作曲編曲或填詞都以「異常」為重點,跳出人云亦云的框框。點題作《Stranger Under My Skin》更明顯地為陳奕迅的音樂注入新元素,大玩古典與新紀元的crossover,不單在名曲Romance d'Amour上加上新旋律,還在歌中加上詩歌般的獨白,配合前後的環境聲效,讓歌曲營造的氛圍凌駕在歌詞字面的意思之上。

夾在專輯中間的兩首歌曲保持了陳奕迅原有的風格。《最後派對》的編曲讓人想起早前的《人神鬥》和《後台》,同樣以輕快的流行元素和大量合音跟ad lib演繹,唯獨歌首的琴聲與鼓聲分別被pan到左右兩邊有點失衡。接著的《苦瓜》被選為主打歌是正確的決定,只因它是EP裡最容易入耳的作品,密密層層和節奏沒太大變化的歌詞,大概能讓K迷在卡拉OK裡唱個夠,亦難怪陳奕迅在香港大學的歌唱比賽裡能清唱整首歌。在過份流行的曲調上,《最後派對》和《苦瓜》的編曲其實略有心思,但在專輯其他歌曲的對比下實是沒有太大驚喜。

在EP的尾聲,【Stranger Under My Skin】陰沈的寒意漸漸見形。《沼氣》是一首具電子玩味的作品,擺脫了流行歌的常規,直踩重金屬音樂的邊緣,充滿失真的電結他音效和陳奕迅的嘶叫聲。最後的《My Private Christmas Song》亦不像《Lonely Christmas》般傳得街知巷聞,而是一首很私人很絕望的爵士小品,不像一般流行曲具很高的傳唱度,能讓人琅琅上口。

含冤、陌生、死亡、苦澀、毒氣、孤獨-【Stranger Under My Skin】裡提及的題材無疑比之前的專輯都更加灰暗。風格方面,陳奕迅像EP封面一樣把自己作為歌者的身份縮小,融入音樂世界的大氣氛裡,挑戰更多不同音樂類型,為自己的音樂和聽眾的口味尋求突破。

Saturday 26 February 2011

陳奕迅不正常的《六月飛霜》


上月有人在網上寫了一篇「誰謀殺了香港樂壇」,批評香港樂壇詞大於曲的不健康現象,更拿了陳奕迅的新歌《苦瓜》當例子。彷彿為反駁所有對《苦瓜》和現代流行歌曲詞大於曲之說,早幾天陳奕迅新碟【Stranger Under My Skin】的第二首派台歌《六月飛霜》出爐了。

舒文在《六月飛霜》裡帶來一層層驚艷和華麗的作曲編曲。歌首以鋼琴,結他和大量合音開始,編曲不禁令人想起Seal的Kiss From A Rose。歌曲的中段卻與這首經典的英文金曲大有径庭,引入大量的弦樂,激昂的鼓聲及強勁的電結他和弦。琴聲和結他聲在音場裡上下遊走,左右傳來陳奕迅三四層的合音,在厚厚的配樂上再加以變化無窮的鼓聲作為支托,《六月飛霜》被奏成一首讓人觀感爆炸,令人驚嘆的藝術品。

只是這首作品最特別之處並不在此。流行樂壇裡,把歌詞和作曲編曲結合來表達同一主題的歌並不多,而《六月飛霜》正是其中一首。聽眾初聽這舒文的傑作時大概很難抓緊歌曲的脈絡,這其實不難解釋,就是因為拍子在歌曲中不停轉換。主歌(verse)是三拍,而進入副歌(chorus)卻成了四拍。若是跟著歌的節奏拍拍子,每次到了副歌時會很容易亂了陣腳,這就是由於拍子變了的關係。於歌曲的中段把拍子轉換,在古典音樂裡極為常見,但在流行樂壇中卻沒有很多首,理由大概因為流行歌的重點是要夠K,越能讓人琅琅上口和隨著節奏打拍越好。偏門的曲在流行樂壇中並不討好,舒文卻藉著流行歌王陳奕迅的加持,料定他派出任何歌也必會大賣,大膽把這「不正常」的口味帶給廣大聽眾。

「不正常」亦正是林夕這份詞的主題。什麼是正常?什麼是不正常?每人的價值觀理應不同,「人人一把口一百種真相」,睜開眼卻見社會上大家都人云亦云,不敢跳出框框,「誰明白這異象」?棄掉社會的常規,其實可以看得更多。誰說笑就是開心,哭就是傷心,笑可以流淚,悲壯亦可大笑。砒霜一直以來被視為毒藥,現代科技卻證實砒霜能治療癌症。世事根本沒有正常不正常,正確不正確,只看「誰說得漂亮」。

同一件事可以有眾多解釋,《六月飛霜》的解讀大概亦不限於此。無可否認的是,陳奕迅連同舒文和林夕這次帶來了一首耐人尋味的好歌,在音樂上和內容上也值得細嚼慢嚥。